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南京KTV招聘网 > 南京热点资讯 > 南京名言/句子 >  隋炀帝亲御六军伐高丽礼部尚书楚国公杨玄感据黎阳反李密说玄感曰

隋炀帝亲御六军伐高丽礼部尚书楚国公杨玄感据黎阳反李密说玄感曰

2022-12-03 02:33:23 发布 浏览 317 次

隋炀帝亲御六军伐高丽,礼部尚书楚国公杨玄感据黎阳反。李密说玄感曰:“天子远征辽左,地去幽州,悬隔千里,南有巨海之限,北有胡戎之患,中间一道,路极艰危。今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直扼其喉。前有高丽,退无归路,不过旬日,资粮必尽,举麾一召,其众自降,不战而克,计之上也;关中四塞,天府之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今若率众而入长安,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据险临之,故当必克,万全之策,计之中也;若随近逐便,先向东都,顿兵坚城之下,胜负俱未可知,此计之下也。”玄感利洛阳宝货,曰:“公之下策,我之上策也。”遂围之。

玄感失利,宵溃,王师追斩之。李密乃亡,归翟让。

隋炀帝亲自率领六军攻打高丽,时任礼部尚书、楚国公的杨玄感依靠黎阳反叛。李密劝说杨玄感道:“天子远征辽东,那个地方距离幽州有千里之遥。南面有大海的阻隔,北面有胡人军队的隐患,中间夹着的道路又极其险恶。如果你率兵出其不意地攻打蓟地,把守住这条路的咽喉要塞。出征高丽的隋军在前有敌军阻挡、后退没有出路的情况下,不出一个月军粮必定会消耗殆尽,挥手一召,隋军兵士自动投降,不用出战便可战胜他们,这是上策;关中之地四面都有要塞,是天府之国,虽然有刑部尚书、京兆内史卫文升守卫,但他构不成威胁,现在如果你统率部众直取长安,天子即使从高丽回来,也失掉了根本之地,我们就可凭借险要关口据守长安,所以一定会取得成功的,这是万全之策,是中计;如果贪图便宜,首先攻打洛阳,使大军集聚在坚固的城池下,是胜是负就难以预料了,这是下策。”杨玄感贪图洛阳的财宝,说道:“你所说的下策正是我心中的上策呀。”于是率军围攻洛阳。

杨玄感最终失利,连夜溃败逃亡,被朝廷的军队追上后杀死。李密见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只好投奔了翟让。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杨玄感本来据有夺权的大好时机,上策可稳操胜券,中策可得以自保,只有下策胜负难料。但杨玄感贪图洛阳的金银财宝,偏偏固执地选择了下策,失败自是在所难免。从中我们得到的经验是:做大事者不可贪图一时的小利,否则就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杨广无道 李渊灭隋

隋炀帝初猜忌唐高祖。知之,常怀危惧。为太原留守,以讨击不利,恐为炀帝所遣,甚忧之。

时太宗从,在军中,知隋将亡,潜图义举,以安天下,乃进曰:“大人何忧之甚也?当今主上无道,百姓愁怨,城门之外,皆已为贼。独守小节,必旦暮死亡。若起义兵,实当人欲。且晋阳用武之地,足食足兵,大人居之,此乃天授,正可因机转祸,以就功业。既天与,不取,忧之何益?”高祖大惊,深拒之。太宗趋而出,明日,复进说曰:“此为万全之策,以救灭族之事。今王纲弛紊,盗贼逼天下,大人受命讨捕,其可尽乎?贼既不尽,自当获罪。且又世传李氏姓膺图谶,李金才位望隆贵,一朝族灭。大人既能平贼,即又功当不赏,以此求活,其可得乎?”高祖意少解,曰:“我一夜思量,汝言大有道理。今日破家灭身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于是定计,乃命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及门下客长孙顺德、刘弘基等募兵。旬日之间,众且一万。斩留守副王威、高君雅,以其诡请高祖祈雨于晋祠,将为不利故也。用裴寂计,准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故事,尊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侑以安隋室,传檄诸郡以彰义举。秋七月,以精甲三万,西图关中。高祖仗白旗誓众于太原之野,引师即路,遂亡隋族,造我区夏。

隋炀帝开始就猜忌李渊,李渊知道后,常常心怀恐惧。李渊当太原留守时因讨伐突厥不利,他担心被隋炀帝责罚,对此非常忧虑。

当时李世民也跟随在军队中,他知道隋朝将亡,便密谋起事,安定天下。于是进见李渊说:“父亲为何这么慌张呢?如今皇上荒淫无道,百姓生灵涂炭,城外到处都是贼人强盗,如父亲还拘于小节,恐怕我们就要有灾难了。如我们起兵反叛,正合民心呀!而且晋阳是用武的好地方,粮草、兵马充足,拥有此地,这乃上天的恩赐呀,我们正可凭此有利时机转祸为福,成就功业。如果连上天恩赐的机会都不好好把握,担忧有什么用?”李渊十分畏惧,严厉地拒绝了李世民的建议。李世民疾走出去。第二天,李世民又劝说李渊:“这是万全之策,可以挽救灭族的危险。如今朝廷纪律松弛,盗贼遍行天下,父亲接受王命讨逐贼人,但贼人能驱逐得尽吗?贼人不能捕尽,我们就会有罪了。况且世人又都传说李氏的姓应验图谶,所以李金才位高显贵,虽然没有罪过,但还是在一个早晨就被灭族了。如果父亲能将贼人剿尽,即使功劳再高也不会受赏,凭这求得名声,又怎能得到呢?”李渊的脸色缓和了一些,说道:“我整夜都在考虑你的话,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今天即使家破人亡也由你了,变家为国也由你了。”李渊于是打定主意,命令李世民与晋阳县令刘文静,以及其门客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招募士兵。十天之内,就有上万人应征而来。李渊等人杀了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因为他们欺骗高祖去晋祠求雨,其实是打算对李渊不利。李渊采用晋阳宫副监裴寂的计策,仿照伊尹放逐太甲、霍光放逐昌邑王的方法,尊奉隋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以安定隋王朝;而后散布檄文至各郡县,以表明他们的正义之举。七月,派三万精兵向西攻取关中。李渊手持白旗在太原的郊外宣誓起义,率领军队征讨隋军,并最终灭亡了隋王朝,缔造了大唐基业。

由此观之,是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所以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受者博,非独一姓也。昔孔子论《诗》,至于“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喟然叹曰:“富贵无常,不如是,王公其何以诫慎,民萌其何以劝勉!”《易》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故知惧而思诫,乃有国之福者矣。

从唐王朝取代隋朝的历史可以看出:天下并非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所以想一统天下的人一定要明白“三统”的道理,明白取天下是顺天而为,且不可把天下占为己有。从前孔子在《诗经》中讲到“殷士肤敏,裸将于京”(意为殷朝的士人品德聪敏,看出殷商将亡,纷纷去扶助周室),感叹道:“荣华富贵就如云烟。如果富贵和贫穷固定在某个地方永不更迭,那么王公贵族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老百姓还怎么会积极进取呢?”《周易》说:“平安的时候不忘记危难,幸存的时候不忘记消亡。能做到这一点,身家性命就能长久保持平安,国家也就不会灭亡了。”所以有危机感而又常常心存警惕,这才是国家的福分呀!

由上可知,大唐的建立,少不了秦王李世民的功劳,他再三劝说父亲李渊起兵讨隋,才在不贻误时机的情况下缔造了唐朝基业。隋朝气数已尽,关键就看谁能把握时机取而代之了,李世民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使李渊的处境转危为安。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